来源:泰州市中医院 作者:编辑 时间:2016-07-06 10:15:25
一、目的要求
(一)目的
通过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处理中医儿科常见病和部分疑难急重病证的能力。
(二)要求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等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基本掌握儿内科常用诊疗技术。
4.了解中医儿科急、危、重症的辨病辨证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儿科常用中药、常用中成药和常用方剂,并能正确应用。
6.掌握儿科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和计算机录入方法。
7.了解名老中医诊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二、实习内容
(一)常见疾病
1. 掌握下列24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鹅口疮、口疮、呕吐、泄泻、厌食、积滞、腹痛、惊风、汗证、佝偻病、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遗尿、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紫癜、胎黄。
2. 熟悉下列16 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疳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注意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肾病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夏季热、脓疱疮、痹证、新生儿硬肿症、脐部疾患。
(二)急危重证
1. 掌握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高热惊厥、急性心力衰竭、急性颅内高压症、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心跳呼吸骤停、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2. 熟悉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窒息、急性肾功能衰竭、溺水、煤气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杀鼠剂中毒。
(三)技能操作
1. 掌握下列临床技能及操作:
(1) 儿科四诊特点,特别是望诊。
(2) 儿科门(急)诊、住院病历书写及各项医疗文件书写。
(3) 运用四诊手段采集整理病史,归纳病机,作出综合判断,正确辨病识证。
(4) 儿科常用100味中药(附一)功效、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5) 儿科常用中成药25种(附二)的功效、适应证。
(6) 儿科常用50首方剂(附三)组成、功效、适应证。
(7) 儿科常见抗生素、镇静剂、解热镇痛剂、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止咳平喘剂、呼吸兴奋剂、强心剂、血管活性剂等作用机理、使用及禁忌,并能根据体重测算药物剂量。
(8) 小儿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及处理原则。
(9)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10) 小儿腹泻、厌食推拿疗法。
(11) 遗尿、疳证针刺疗法。
(12) 生命体征(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13) 小儿体重、身高、血压、头围的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4) 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15) 囟门大小测定及紧张度判断意义。
(16) 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7) 压舌板正确使用及口腔、咽部视诊。
(18) 肺部听诊、心脏听诊。
(19) 腹部视、触、叩、听,腹痛常见病证(阑尾炎、肠套叠、胆囊炎)的鉴别。
(20)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心肌酶谱、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1) 大便隐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22) 脑脊液、胸水、腹水的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 熟悉下列临床操作技能:
(1) 小儿咳喘药物穴位敷贴操作方法。
(2) 药物保留灌肠操作。
(3) 儿科主要护理技术操作(注射、输液、输血、吸氧、吸痰)。
(4) 腰、骨、胸、腹穿刺技术。
(5) 小儿肺炎、肺结核、胸膜炎 X 光读片。
(6) 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凝血酶原测定、血清补体、肥达氏反应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7) 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胆红素脑病的判断。
(8) 心肺复苏术。
(9) 小儿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脓疱疮等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三、实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