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 分工协作、分级诊疗三年项目实施方案 (含项目清单)

来源:泰州市中医院  作者:编辑  时间:2021-01-07 11:14:31

泰州市中医院

分工协作、分级诊疗三年项目实施方案

(含项目清单)

按照泰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泰州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保障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组建泰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健全医联体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分级诊疗能力,实现有序的就医秩序,通过三年努力,在泰州市中医院医联体之间强化“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医改,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优化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海陵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2022年形成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联体组织框架和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联体内部人力、设备、信息、管理和服务等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建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预防保健、医疗救治、疾病康复在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在医联体内建立“协同管理、分级指导、协同服务、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上协同配套,在工作落实上协调联动,基本形成符合海陵实际和便捷、高效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组建医联体,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政策。

2.坚持公益导向。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坚持管办分开。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管办职责,落实医联体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医联体内部协同发展、医联体之间有序竞争。

4.坚持资源下沉。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区域医院上联下带的纽带作用,把更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投入基层。

5.坚持防治康结合。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具体内容和清单

(一)构建泰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

为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资源优化、分级诊疗,对海陵区12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调研,与泰州市中医院、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磋商,形成泰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框架合作协议。明确甲方:泰州市中医院;乙方: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丙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泰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由甲方牵头,联合乙方及丙方,按照“1+1+N”的模式组建泰州市中医院医联体。深入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区卫健委督促建立医、防一元化领导体制,确保医联体牵头医院及各成员单位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医防融合发展的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同质提升、协议约束、统一管理、居民信任的医联体,全面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形成

拟定市、区、乡、村四级疾病诊疗目录,提供相应诊疗服务,完善医联体内部、医联体之间和区域外转诊管理办法,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力争区域医联体范围内就诊率达9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65%以上;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率达到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

(三)建立服务融合机制

一是场所标准化。区卫健委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服务场所,包括业务用房布局、基本设备配置、装饰装修风格等,区卫健委职能科室应当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任务和工作内容,加强业务指导。

二是服务同质化。区卫健委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制度、技术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在药品耗材采购配送、药事服务等方面逐步实行统一管理。泰州市中医院、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应当指导和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强人员培训,促进服务质量同质化。

三是流程便捷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以全过程、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着力点,打破传统的“挂号→候诊→就医”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登记/挂号→健康服务→分诊→就医(康复)”的医防融合服务新流程,形成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健康服务链。积极探索辖区互联网+健康服务,提供科普宣传、义诊咨询、在线答疑、预约诊疗等服务。

四是人员激励化。医联体内人员实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人岗相适、以岗定薪”的原则,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充分落实医联体在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

(四)实施项目三年清单

1、完善双向转诊

整合医联体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护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同时,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开通“绿色通道”,基层医院接收的重症患者可及时转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而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转诊“绿色通道”再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解决了基层重症患者的就医问题。加强医联体内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推动落实急慢分治模式,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牵头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日间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主动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加强慢性疾病管理,探索制订一体化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制订双向转诊标准与规范,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逐步实现有序合理转诊。

2、中医特色医联体建设

组建中医药服务联盟。由泰州市中医院牵头,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以四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科)为依托,中医馆按照规定的标准建设,主要由中医门诊、中医治未病、康复科(室)组成,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开展中医诊疗、康复、治未病及预防保健服务等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3、推进专科共建

充分发挥专科医疗资源优势,组建区域专科专病联盟,专科专病联盟核心医院发挥专科优势,为成员单位提供技术培训支撑,加强其专科技术能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专科专病联盟内转诊流程和制度。牵头医院要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成员单位的指导,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重点帮扶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牵头医院负责医联体内医疗质量管理,制订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提升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联体实质性运作,积极采取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专家坐诊、业务指导、开设联合病房等紧密合作方式,全面加强下级机构薄弱专科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基层就诊率。

(1)建立泰州市中医骨伤专科联盟

依托泰州市中医院国家重点专科骨伤科,本着“政府主导、自愿结合、资源下沉、群众受益”的原则,开展专科共建,推进泰州市中医骨伤专科联盟成立。

(2)康复病区共建

对照社区医院建设标准以及《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度,促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发展。加强镇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改善就诊环境,加大设备投入,提升服务能力。(原来的内容)

在医联体框架下推进康复专科技术融合,通过科室间的会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措施,夯实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恢复和帮助康复患者提高身体功能和劳动功能,重返家庭和社会。借助合作共建病区、管理帮扶、双向转诊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实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康复医疗服务在患者去向合理规划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起到积极作用

(3)名医诊室共建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建设思路,强化人员流动,实现资源下沉。举办中医就在您身边科普大讲堂,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培养一批基层中医骨干;设立名医堂、名医工作室,让专家走进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三级医疗机构专家服务。

4、逐步统一用药目录

医联体内部用药目录不一致,给双向转诊、上下联通过程带来阻碍,要逐步建立医联体内统一药品耗材管理平台,以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为引领,实现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支付。加强牵头医院对下级医疗机构用药指导,强化药品供应管理和短缺药品监测应对,逐步实现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

5、推进信息化融合

推进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整合,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影像、心电、检验和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医共体各成员单位间信息共享,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同步共享、业务协同联动,促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数据的整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运程会诊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动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和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与多类型、多层次医疗服务主体合作,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服务,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促进首诊基层,构建“医联体式”的互联网医院格局,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统一医联体内药品、医用耗材编码,逐步实现医联体内医疗卫生信息有效共享。打通检查检验、医保结算、医疗支付等环节,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实现“基层接诊检查、上级诊断、下级治疗”的就诊模式。

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充分利用医联体技术资源,落实团队签约要求,将二、三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和医院专科医师组建医联体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签约医生与团队协同、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团队签约服务,开展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根据网格内居民健康需求,设立针对普通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菜单式签约服务包,提升签约服务质量,拓展个性化服务包内容。

7、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就近就地选择医疗机构首诊;建立慢性病基层首诊制度,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首诊试点慢性病,原则上须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可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对患者自行越级就诊的,原则上不予出具转诊单,不享受相关医保报销优惠政策;健全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明确二、三级医院预留一定比例门诊号、检查号、住院床位等,优先接诊基层和下级转诊患者,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单病种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使用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积极探索开展医共体内医保总额付费管理试点,根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费用水平,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成本变化等因素,兼顾参保人员需求和基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预算总额。进一步健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医疗费用水平控制在规定的增长幅度以内的予以奖励;实现完成规定服务量和达到考核要求的,考核结算后结余部分由医联体内留用。适当向二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提高分配额度,确保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基金达到当年筹资总额的3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区域医联体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区域医联体工作,建立区域医联体管理章程及相关制度,成员单位参与决策。统筹推进区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国家《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督指标体系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和《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国卫办基层发〔2020〕9号),对区域医联体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将医联体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医联体总体绩效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医联体成员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年薪挂钩。

2、强化统一管理

逐步推进医联体内行政管理、医疗业务、公共卫生服务、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达到医联体内部“五统一”,统筹医联体内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主动控制运行成本。分布推进区域医联体内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统一用药目录等。推动落实区域医联体内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自主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医联体在编制总量内统筹使用编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联体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和动态提升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医务人员收入由医联体自主分配。

3、强化效果评价

医联体的建设应着眼于从组织形式上制定规范章程、资源共享及加强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分级诊疗制度应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等多个方向来构建分级诊疗秩序。重视互联网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及提高社区医院的能力方面的作用。“医联体”功能上真正让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效地起到了初诊、分诊、健康管理的作用,通过调配资源,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让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及恢复期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可以得到有效医治,让二、三级医院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救治急、重症患者和疑难病患者身上,从而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实施。完善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以公益性为导向,突出职责履行、功能落实、医疗质量、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费用控制、运行绩效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由对单一医疗机构考核转变为对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偿付、薪酬总量等挂钩。

4、强化政策宣传引导

医联体成员单位要全面、系统学习国家和省、市关于医联体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大对社会面的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介,强化舆论宣传,扩大健康教育,引导群众转变就医思维和就医习惯,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